在三大石窟联展上,文物3D打印技术让观众一站式尽享石窟艺术盛宴。您知道三大石窟联展上的数字化展品都出自一个地方吗?2020年12月31日,记者来到位于深圳市的美科图像(深圳)有限公司(简称深圳美科),发现这里不仅生产龙门石窟的数字化文物展品,还为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青州博物馆等不少地方制作数字化展品。
石质不同 3D打印方式也不同
深圳美科坐落在深圳市宝安区一个工业园区内,记者走进这里,仿佛进入了一座浓缩的石窟博物馆,来自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的“造像”比比皆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印“造像”、为“造像”上色、组装“造像”…… 在生产车间内,20台2米高的超大型FDM 3D打印机正在同时作业,3D打印产品逐渐成形。3D 打印属于慢工出细活儿,以云冈石窟第12窟的整窟打印为例,20台打印机24小时不停作业,半年多才能打印完成。加上上色用的8个月,这座宽11米多、高9米多的石窟,整体打印好要花费一年多的时间。 “为龙门石窟打印展品,并不适用这种打印方式。”该公司3D打印技术负责人陈少康介绍,云冈石窟的岩石为砂岩,颗粒较粗,在雕刻时无法雕刻微小的细节;而龙门石窟的岩石为石灰岩,石质细腻,雕刻细节极为丰富,用这种打印方式可能造成微小细节丢失,不能完美展现造像的精美。对龙门石窟的数字化展品,他们选择的是光固化技术,这种3D打印技术是目前在文物应用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也是精度最高的一种。

工作人员在介绍3D打印的天王像 李砺瑾 摄
为将展品做出质感 他从龙门山上背回石头
在另一个工作间,记者看到了一件刚打印好的龙门石窟天王头像正从乳白色的液体中缓缓冒出,其原件是一件海外回归文物。 工作人员介绍,这种乳白色的液体是一种光敏树脂,通过激光进行固化,工作台每次下沉0.05 毫米,打印一个横截面需要20秒,像这样一件20多厘米高的天王头像,打印完成大概要24个小时。 此前的龙门石窟古阳洞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和134 号龛四大龛数字化展品,都是用这种方式打印出来的。四大龛加起来长度近10米,高度在2.75米左右,仅一块块模块打印出来就用了3个月。 打印出模块,只是完成了第一道工序,下来还有模块拼接、设计制作支撑结构、表面缺陷精细化处理、质感赋予及色彩纹理还原等多道工序。“不同的石窟,雕刻的石材不一样,质感也不同。”陈少康说,此前他专门从龙门山上把石头背回来,通过仪器分析其成分,配置特殊的涂料,让做出来的成品表面呈现和龙门石窟造像一样的质感。
有了质感,上色做旧同样重要。杨木兰是一名上色师,她手里正拿着一尊高约30厘米的3D打印菩萨头像,参照数十张文物本体多维度高保真图片,一点点为其上色。杨木兰说,这尊小件的3D打印菩萨头像,全部上色做旧需要一周,有时候半天只能做旧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这也是3D打印的最后一道工序。

上色师在对打印好的菩萨头像进行上色做旧 李砺瑾 摄
海外回归文物 将全部进行打印
此次与我们同行的还有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团队负责人李志荣,她说:“3D打印的前提是实现文物的三维数字化,得到的数据越准确,后期做出来的展品才越精准。当下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不仅仅是对原址的保护,更要通过数字化‘ 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龙门石窟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这也是对文物古迹数字化保护的有效手段。” 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副主任高俊苹说,从2019年开始,龙门石窟研究院和浙江大学、深圳美科合作,已经打印了古阳洞四大龛和高树龛,以及奉先寺佛像的佛首和佛身,目前正在打印的是部分海外回归文物。

游客在欣赏3D打印的古阳洞四大龛 李砺瑾 摄
“海外回归的8件文物,我们已经打印了2件,计划全部打印出来。”高俊苹说,将这些海外回归文物进行3D打印,对于下一步进行虚拟复位研究、身首合一的完整呈现及爱国主义教育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另外,2020年龙门石窟举行了两次大规模外展,非常受欢迎。为了让更多龙门石窟的精美造像“走”出去,保护、传承世界文化遗产,他们会打印更多的数字化展品。(洛阳晚报记者 李砺瑾)(原载于2021年1月5日《洛阳晚报》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