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结合,探索文物保护研究的新方法新途径
云冈石窟研究院多年来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在做好日常养护和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地“变化可监控、风险可预知、险情可预报、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特别是近几年先后完成了五华洞窟檐建设、岩体加固、彩塑壁画修复等保护工程。2020年云冈石窟共上报文物保护项目16个,其中《吴官屯石窟抢险加固工程》《云冈石窟第3窟抢险加固工程二期》已完成立项申报工作;《云冈石窟第5窟及罗汉堂周边洞窟抢险加固及防排水工程勘察设计方案》《云冈石窟第3窟抢险加固工程二期设计方案》《1-3窟崖壁危岩体及崖顶防排水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等项目完成上报工作。
多措并举,积极打造云冈学研究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以来,国家文物局、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云冈学的创建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云冈学创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云冈学自20世纪初日本学者发端,到中国学者深化,基础研究逐渐完备。2019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出版的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是云冈学正式确立的标志。目前,山西大学、大同大学已专门设立云冈学研究院,积极培养云冈学专业技术人才。云冈石窟研究院作为云冈学研究的核心机构,在做好当前学术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大同大学、山东省工艺美院等机构进一步合作,开展北魏民族学、云冈图像学等领域的研究,加强对丝路文化与民族融合的研究,以期揭示北魏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史实,完善云冈学涉及的各类学科,使云冈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未来云冈学发展方向,将集中于深入解析云冈石窟艺术的多元文化内涵,探索其渊源,归纳其表现,总结其规律,挖掘其精髓,发扬其精神,服务于社会。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鼓舞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
创新理念,构建符合云冈石窟发展的运行机制
2019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加挂山西省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牌子。至此,云冈石窟研究院除做好云冈石窟及其附属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外,还承担山西省内其他石窟寺的保护和研究相关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各项保护工作,近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先后组建起云冈石质文物保护有限公司、云冈彩绘泥塑文物保护修复公司,云冈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云冈可移动文物保护有限公司4家文保专业公司,培养出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同时针对云冈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工作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云冈石窟研究院目前正在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创新发展理念,就机构运行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旨在建立健全符合遗产地文物保护和管理需要的新模式。
文旅融合,推进云冈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山西省对外发展的名片,大同市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张名片,是云冈石窟研究院保护管理机构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为解决人流集中可能对石窟造成的不利影响,云冈石窟研究院先后建成了云冈博物馆、石兵美术馆、云冈美术馆、云冈院史馆、云冈皮影馆、东山艺术区、影视馆、陈云岗雕塑馆、云冈院史馆、云冈书屋等文化场馆,这些场馆的建成不仅进一步挖掘出云冈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内容,更重要的是有效缓解了洞窟参观压力,做到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和谐共生。